市政府经验交流材料(中医药)

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着力抓好“四个突出”

使人民群众享受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果

邓州市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日)

邓州市位于豫西南边陲,全市辖28个乡镇街区,609个行政村,172万人。邓州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祖籍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和全省十个直管试点县(市)之一。

中医是邓州的“名片”,邓州中医文化底蕴深厚,满目杏林,医学倡盛,中医药在民间深受欢迎。近年来,邓州市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着力抓好“四个突出”,中医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中医工作地位

作为医圣张仲景的故里,邓州市以此为荣,历届市委、市政府也因此非常重视支持中医工作,中医事业在社会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委、政府明确提出:只要为了中医事业发展,要啥给啥,不遗余力。从而为推动邓州中医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89年,我市在全国第一个建立县级中医药管理机构,成立了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1991年,由政府投入资金,成立了中医科研机构--邓州市周围血管病研究所,经费财政全供。1996年,邓州市获“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称号,1997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农村中医培训试点县(市),为全国农村中医培

训提供了宝贵的试点经验。邓州市中医院被评为全国首批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近年来,邓州市的中医工作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中医文化得到更好传承,中医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在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中医工作切实摆上重要位置,加大了中医工作力度。

一是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刘树华任主任、高规格的邓州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委员会和办公室,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把中医药工作纳入了目标管理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下基层调研中医药工作,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市中医药发展工作委员会除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中医药工作外,还邀请中医药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及邓州网、移动信息平台等媒介,多形式、多渠道宣传中医药工作,形成了全社会相信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的良好氛围。

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做为发展中医的突破口。市领导不仅带头争取中医项目,而且对争取来的项目倍加珍惜,狠抓落实。2011年,市中医院新址建设被列为全市十件实事之一,并向全市人民做出承诺。为了确保市中医院迁建工程顺利进行,市政府成立了邓州市中医院建设项目指挥部,由市长刘树华任指挥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主管卫生的副市长、公安局长任副指挥长,发改、财政、城建、规划、

土地、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协调解决新址建设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三是出台制订倾斜政策。如在制订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偿方案时,把中医药的补助比例提高10%,市中医院的住院补助比例也比其它市直综合医院提高10%。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财政收入有限,经费并不宽裕。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然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保证中医经费投入,凡是中医预算资金足额拨付到位,凡是项目配套资金无条件保证。例如市中医院项目建设总投资7800万元,其中中央项目资金2000万元,省政府配套500万元,其余5300万元全部由市财政投入,包括拆迁和青苗补偿也全部由市政府买单,不增加市中医院一分钱债务,使其轻装上阵,解除了发展建设的后顾之忧。

二、突出中医体系建设

一是抓“龙头”。市中医院是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机构。按照“特色突出、功能齐全”的要求,我们在市中医院新址建设中高起点、大手笔。从规划选址开始,市政府就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论证,最终我们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把一块占地70亩,价值3.5亿的“黄金地段”无偿划拨了市中医院。在规划设计上,坚持传统文化风格和中医特色,把市中医院新址定位为邓州城区的新地标和城市名片工程。到明年底,一座崭新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省一流的县级中医院将展现在邓州百姓面前。

二是抓“枢纽”。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

展中医药“三个一”工程,即:设置1个中医科、1个中药房、至少配备1名中医师。为了强化中医药管理,我们选拔了12名中医药人员担任乡镇卫生院院长或副院长,各卫生院均明确一名副院长分管中医药工作,把过去卫生院中医科改建为中医管理科,科长由优秀中医药人员担任,其职责由过去单一医疗型转变为全面负责型。目前,全市乡镇卫生院平均开设中医门诊2.3个,中药饮片达350种以上,中医病床占总床位的25%以上,中医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30%以上。下一步,市政府将投入300万元,为全市乡镇卫生院统一更新配置中药柜。

三是抓“网底”。我们把中医建设纳入全市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条件之一,要求配备100种以上中药和30种以上中成药,至少有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能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市已基本达到了“村村有标准化卫生所,所所有中医中药”。

三、突出中医作用发挥

一是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在传染病防治中发挥作用。在近年来的手足口病防治和H1N1甲流感防治中,我市疫情始终处于低发状态,关键是发挥了中医药“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在手足口病防治中,市政府拨款87万元,由市中医院按照省中医管理局提供的处方,统一煎制预防汤剂,向全市516家托幼机构的6万余名儿童免费发放。对散居儿童,则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组织,按照“广泛宣传、自觉自愿、成本价提供、面对面指导煎服”的原则,普及中药预防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

二是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推广中医药适

宜技术。我们用3年时间,推广了针灸、按摩、推拿等30余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对名乡村中医进行了适宜技术培训,发放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手册份,发放针炙针具、拨火罐等设施套,使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三是发挥中医药贴近群众优势,开展“三进”服务。我们把中医药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广泛开展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市政府拨款20万元印发了中医专家唐祖宣编写的《常见病中医药防治指南》,免费发放城乡居民家庭,广泛宣传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常识,引导群众主动使用中医药防病治病。在全市25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标准化的中医科和中药房,使辖区居民提供享受到便捷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四、突出中医文化传承

一是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邓州做为中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医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我市的张仲景展览馆被列为全国50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之一。张仲景展览馆建设工程被列为邓州市“文化名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规划占工面积1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建成之后,将成为普及宣传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场所和邓州市的文化旅游景点。

二是整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唐祖宣是邓州中医队伍涌现出的典型代表,他不仅是全国名老中医,而且是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不仅在周围血管病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常年累月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奔走呼吁,不仅为邓州,而且为全省、全国中医药事业的发

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市政府拨出20余万元专款,继承整理以他为代表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硕果累累。近年来共出版专著13部,近3000万字。同时,申报成立了唐祖宣学术研究室,得到了国家、省中医管理部门的批准,其学术经验将在邓州开花结果。

三是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坚持师承教育、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并举,进一步发展壮大了中医队伍。在师承教育中,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唐祖宣已累计带徒56人,其中中医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13名。还将全市120名年轻乡村中医与市级医疗机构的中医骨干拜师结对。在学历教育中,以邓州市卫校为基地,对全市200多名无学历乡村中医药人员进行了中专学历教育。在继续教育中,以省卫生厅“522”工程和“51111”工程为载体,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培养中医骨干。同时鼓励乡村中医药人员到本市医疗机构进修学习,费用全免。目前,我市中医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达名(其中中医主任医师名),中药专业技术人员达名,村卫生所乡村中医达1264人,中药调剂465人。以上是我市中医药工作的一些做法,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兄弟县市相比,与领导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我们决心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好的经验和做法,并以此次会议精神为指导,真抓实干,加快发展,把邓州中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更好的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