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皇家码头

  散文:皇家码头

  皇家码头,金钱和物质筑就的辉煌,筋骨竟是廉政文化。按生命之需立世,无论官做多大,无论权掌多重,造福社会,就是个好人,是个有用的人。难怪淮安一代接着一代,栋梁层出。下面勤学考试网小编准备了散文:皇家码头,希望大家喜欢。

散文:皇家码头

  两边房屋粉墙黛瓦,上宅下铺,精致排列;脚下街面条石垫地,光溜笔直,通往远方……这便是淮安河下街了。

  信步溜达,只觉头顶的白云蓝天,远比眼前别致漫长的古街更为悠远深邃。如此环比,结果无疑是在告诉大家,个人的力量再怎么巨大,在无垠的时空面前也微不足道。任何个人,只有与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有效体现作用与意义。

  由一处河岸到一座码头,而由一座码头到一条街道,再由一条街道到一座城市……她所走过的路,或许不是一个地方发展那样简单的事情。准确说,她所聚积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历史有多悠久,而在于它对历史的作用;不在于它的物质有多丰富,而在于它将物质怎样有机升华;不在于它产生过多少故事,而在于它把故事转变成了什么样的人文精神。

  跟随历史的脚印寻觅三千年,远远望见初露的曙光,心情反而显得不安起来。一些古人的话语在耳畔如雷震响,一些船工的脊背在脑屏似弓盘驼,一条条奔腾的江河来笔底汇聚……它们风吹不走,水洗不脱,厚厚积淀而成为文明。

  淮安的文明,属于码头。至于淮安码头文明的内核,则是自律。一个人始终坚持自律自强,便会走向灵魂觉悟,那不仅是拒腐防变的事情,更能帮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淮安,那些雕梁画栋的民居,那些盘藤绕卉的牌坊,那些檀香缭绕的祠庙,那些精彩纷呈的商铺,以及那些花样翻新且芬芳漫溢的茶楼、酒肆、烟馆与春院,和那些摩肩接踵且行色匆匆的人群等等等等,它们统统不过是码头文化的派生物。

  人员和物资的大量集结并疏散,构成淮安水陆交通枢纽地位的同时,也构成了它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上无与伦比的综合性效能。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就凿通了连接长江的邗沟,在淮安城北河下(当时称末口)与淮河相连接;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开通了大运河,进一步促成河下码头的重要地位……这就是说,事关朝廷财政命脉的漕运,始于春秋,发于秦汉,昌于唐宋,而盛于明清。细细算来,没有哪位皇帝能够不把河下街记在心间。具体地说,只要稍有作为的君主,就会加强对它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利用。

  因此,淮安地方虽小,却始终属于历朝历代漕运总督机关所在地。漕船来往,接受漕台盘查;过往船只的船工水手和漕运官兵,在此停留中转;南来北往的货商,在此交易;川流不息的旅客,在此盘桓……尽管它的名字有时也被叫做部院,但它“皇家码头”的真实身分,不会因为名字的更改而有些微所变化。其长盛不衰的四射活力,几乎让任何人都能从中呼吸到自己想要的空气。而此刻,我深感震憾的则是“淮安府署”。旧府衙的职权,往往是人财物通管。用今天的话说,是代表皇上管理淮安一切。权大无边,实惠多多。

  “淮安府署”,内有中轴线“重臣经理”建筑群,分设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堂、淮河节楼等;东侧线“总共上国”建筑群,有官厅,书吏办公处、东林书屋、正值堂、水土祠及一览亭等;西侧线“专制中原”建筑群,设官厅、百录堂、师竹斋、来鹤轩等。流连署内,深感如此好码头,简直就是北京紫禁城的翻版,如果交到周永康或令计划之流手上,他们肯定会把日子过得比皇帝还舒服。

  那“喝点美酒,讲点黄段子;泡点小妞,收点银锭子”的滋润,说不定给他皇位,他还懒得去坐。人治的社会,就是治人。国中之国,实属皇中之皇。一个地方,一个单位,谁抢到一把手的位子,嘴上不说自己是皇上,起码也觉得自己是个山大王。在他们的眼里,单位钱财,理所当然归他一人花销;单位美女,也当然理所归他一人使用……那些吃喝玩乐的活儿他一天到晚都在想干,就是不想怎样才能实现生命最具意义的价值。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先人深知这种糜烂日子的后果。知府们心里清楚,如果讲个人实惠,世上任何地方或单位都不可能与皇家码头相提并论。可他们灵魂深处更明白,越是好码头,自己不但肩上的担子越重,而且历史责任也越大。担心受不住诱惑,愧对宝贵生命,愧对好码头,他们只得绷紧神经,将防微杜渐的工作直接做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你看,府衙迎门巍峨的白玉牍楼,居中匾额就赫然刻着“公生明”三个苍劲大字。这三字虽然出自《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但字字药石,内涵丰富。具清心明目、壮阳长精神作用。可谓正气凛然,庄重威严。

  此匾背后,刻有“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之语,刚好与知府大人坐堂问案成平视状。此语由宋太祖赵匡胤从孟昶训诫诗中摘录,原为亲笔书写,敕作“御制戒石铭”,实属用心良苦。我们无需按参观路线全盘照抄,而“黜陟幽明承宣庶绩念念存戴高履厚,权衡淮海镇守名邦时时思利国泽民。”“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二联的涵义,谁也不得不细细领会。

  如此严肃直白,直指灵魂深处。难怪前总理也常吟念此联:“衙斋卧听萧竹节,疑是民间疾苦声”。另一联则更妙:“到盛怒时少缓须臾,俟心平气和省却无穷烦恼;处极难事静思原委,待精神贯注自然有个权衡。”历史悲剧岂能重演。

  二堂廊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鸦啼雀躁恐有怨情。”这知府大人办公室,也愿它苔藓遍地,没别人找上门来,才说明社会安宁。因为“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做官,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显然,这少有的肥缺,谨当廉政示范基地在建。楹联艺术智慧高超,装点居室,不知不觉就成了生命坐标。充分吸收民族文化营养,反复观照前人脚步,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皇家码头,金钱和物质筑就的辉煌,筋骨竟是廉政文化。按生命之需立世,无论官做多大,无论权掌多重,造福社会,就是个好人,是个有用的人。难怪淮安一代接着一代,栋梁层出。他们求真理,务正业,行大事,办实事。不管是从政,还是从文,抑或是经商,只要站起来,就令人仰视。也可以说,谁能读懂里面的匾与联,并用于指导自己的言行,谁便有资格对社会与时代振臂高呼:数风流人物,还看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