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国庆节”

  记忆中的“国庆节”

  时间渐渐远去,往事也逐渐淡漠。但是,在我的心中对于“十一国庆节”的记忆还是那么地清晰,不能淡忘。下面勤学考试网小编整理了记忆中的“国庆节”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记忆中的“国庆节”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们已经走过了72个年头。每当“国庆节”来临的时候,我又怎么能忘记那一片片蓝天,一阵阵欢乐,一次次激动。我们见证了祖国的成长和发展,为此,我们深感骄傲和自豪。

  在我的记忆中,每当“国庆节”到来时,天总是蓝的,人们的脸上总是流露出按捺不住的喜悦。我也和大人一样兴奋着和激动着,因为这一天是全中国人民欢天喜地的盛大节日。

  这天上午,我会和爸爸妈妈一样趴在收音机旁,静心倾听着首都北京庆祝游行活动的实况转播。男女播音员用他(她)那清脆的声音介绍着天安门广场上庆祝大会的盛况,自始至终你会听到排山倒海的欢呼声和口号声。毛主席开始讲话了,他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虽然大部分我听不懂,但我也会激动着、振奋着,因为这是毛主席的声音啊。之后,就是按着先后顺序介绍通过天安门广场的盛大游行队伍。

  每年“国庆节”,哈尔滨市的庆祝活动也非常丰富。参加活动的各个单位很早就要制定方案、抽调人员、绘制标语板、印制条幅、购置旗子和制作小旗、统一服装等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还要抽出大量时间进行排列。人们穿的服装是百花齐放各式各样,有的单位穿着崭新的工作服;有的单位穿着制式的标志服;也有的单位穿着笔挺的礼服。女同志大部分都穿各种颜色、式样的手工织就的毛衣。

  人们手里拿着各种颜色的三角型纸质彩旗,上面用毛笔写着标语口号,有“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有的人还拿着自己粘贴的纸花。

  队伍里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扛着大型标语牌,内容有的是口号;有的是在生产上发明、创造、高产的宣传画;有的是政治性很强的漫画。还有英姿飒爽全副武装的民兵队伍,肩上分别扛着步枪、冲锋枪、机枪和六零迫击炮,挺胸抬头步伐整齐地通过主席台。最特别的是邮局的投递员队伍,他们穿着绿色的标志服,女同志戴着绿色的贝雷帽,都骑着崭新的绿色自行车,在车把上插着一簇纸花。她们的骑行速度与人们步行的速度一样,没人会落下脚步,没人会摇摆,对于这些功夫,观礼的人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那时哈尔滨的天气比现在要冷得多。每年“国庆节”参加游行的人们,在外褂里面还要穿上秋衣,女同志的裙子里面还要穿上裤子,当游行开始的时候,才能把裤子卷起来通过主席台。主席台就设在道里区石头道街的市政府楼前,参加国庆观礼的人们都在对面的广场上。那一天,市政府大楼前要搭起检阅台,在检阅台上要拉起非常漂亮的红色巨幅标语。检阅台上还要摆上翠绿的鲜花,在深秋的季节里,盛开的鲜花显得特别醒目。市里的党政领导在主席台上发表庆祝国庆节的讲话,讲话之后要放飞和平鸽和彩色气球,然后群众游行开始。游行队伍通过主席台时高呼口号,参加观礼的人们发出热烈的欢呼声,真是一片欢腾。

  除了举行庆祝游行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空上会有一架“安二型”飞机在飞行。飞机向外抛洒各种颜色的传单和小型降落伞。这个时候你看吧,一团团五颜六色的传单在飞机后面像雪花一样飘飘洒洒,大片气球像一条带子向远方飘去,小小的降落伞飘飘洒洒慢慢落下。这一切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就像神话中的场景一样漂亮。孩子们欢呼着、奔跑着、抢拾着,看谁拣的传单多。当时我并不认识字,也不知道传单上写的是什么,但是就觉得能抢到传单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小小的降落伞不知道飘向了何方,没有人捡到,这是孩子们最大的遗憾和惋惜。

  到了中午,孩子们都站在位于松花江街上的广播电台前,能看到参加庆祝游行回来的大人们。游行队伍里有哈尔滨铁路局的员工、有哈工大的教师和学生、有西大桥制氧机厂的职工……孩子胆子一点儿的孩子会跑上前去向大人们要他们的彩旗和气球。有一次,我鼓起勇气上前从一个大人手里要了一面小红旗,上面还用毛笔写着字,我特别高兴地拿回家插到花盆里。爸爸告诉我上面写的是“毛主席万岁!”有时,我还会拔出来在院子里舞动着奔跑着。

  每年“国庆节”晚上,哈尔滨都要燃放礼花,地点不固定,有时在太阳岛,有时在南岗体育场,还有一年是在北方大厦房顶上。那时还没有高层建筑,我们站在货栈街与邮政街街口,都能看得非常清楚。只有每年的国庆节才能看到礼花,它是一年之中的大事,让人们盼望着。那些年,十月的哈尔滨天气已经很冷了,有时候还会下小雪,大人和孩子们都要穿上棉衣出来观看,随着礼花图案的变换,人们不时发出议论和赞叹。

  我记得,每年“国庆节”哥哥都会很早起来,去市政府门前中心广场(石头道街)观看庆祝活动,因为每年这天街道上都会戒严。当我早晨醒来,问姥姥:“哥哥哪去了?”姥姥说:“他早上三点多钟就起来出去了。”当哥哥回来的时候,总会给我拿回很多各种颜色的宣传单,我想哥哥真是有这么一股子劲儿,跟别家的孩子不一样。他早晨三点钟起来不吃饭,还要从我们家(松花江街)走那么远的路,要到中午甚至到下午以后才能回来,我很佩服他。

  哥哥一直在铁路学校上学。1965年,他在铁中高中毕业,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舞美专业。有一年,他被挑选参加了首都北京庆祝国庆20周年筹备委员会的工作。他的任务是为首都文艺界设计一辆彩车。我是在后来放映的庆祝建国20周年电影纪录片中看到这辆彩车的,那辆彩车非常漂亮,它通过天安门广场时载歌载舞,一条白色的大船航行在蓝色的海洋里。

  那天,天安门广场上晴空万里,那辆彩车行驶在文艺工作者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彩车是一条涂着白颜色的大船模型,当它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四周游行队伍用蓝色的绸子在大船旁做出了波浪,围绕着大船不停地涌动。在大船上面树立着一面很高的红旗,红旗上面写着金色的大字。旗杆顶端是一个黄色“方尖锥”型标志。

  在彩车两侧分别有八个“样板戏”演员,都摆出了典型形象的标准动作。在大船的前面有哥哥的好朋友。钢琴家殷承宗坐在一架三角钢琴后面,扮“李玉和”和“李铁梅”的演员摆出了钢琴伴唱“红灯记”的标准造型。这条大船的造型非常独特,我没有见过。

  那年放寒假的时候,哥哥回哈尔滨度假,他自豪地向我们讲述着他设计彩车的一些奇闻趣事。他说这里面有三个“第一次”。首先,拖挂这辆彩车的车辆是这些年游行彩车当中最大的,它是一辆日本产的“日野”牌拖车,车身长,马力大,性能好。当时中国还没有进口国外卡车的先例,这辆车是日本在中国搞一个展览会时带进北京的,当展览会结束了,也没有带走就留下了。为了防备彩车通过天安门时发生意外,还做了最坏打算,在彩车里面坐上100名解放军战士,如果行驶过程中出现拖车抛锚,这100名战士就会下去推车,以保证彩车顺利通过天安门广场。其次,就是彩车上面的那面红旗,在旗杆顶端他设计的是一个方形锥体,这种“方尖锥”是国外的一种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当年,哥哥能在众目睽睽的国庆节游行队伍中搞出西方文化的东西,那是需要一定的胆量和魄力的,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执着、创新与担当。另外,就是人们用舞动着蓝色彩绸的舞蹈动作,来表现“革命航船”周围的“蓝色波涛”,在当时也是首次出现。我听他说完之后,真为他高兴,佩服他,能有这样的哥哥也真是自豪。

  记得1963年秋天,我在19中上一年级。学校让我们一年级学生参加当年的“国庆节”观礼,我们班同学都参加了。按照市政府观礼活动安排,在游行开始的时候,我们要先在前导队里放气球,之后再到市政府广场观礼。我们男同学都穿白上衣、蓝裤子,女同学穿裙子,里面套上秋衣、秋裤。那天,同学们因为能参加国庆游行都感到非常高兴,很早就起床了,吃完早饭,5点多钟就到校集合了。同学们从学校出发,徒步走到道里石头道街与买卖街口等着游行开始。

  那天早上天气很冷,风也特别大,但同学们都能克服困难。风刮得气球互相撞击、摩擦,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到7点多钟时,随着一阵大风刮过,突然在我们队伍上空燃起了一团大火,同学们不由得向四外散去。大火很快就熄灭了。我是排在队伍的外侧,当我回头看时,有几个同学当时就倒在了地上,马上被人送去了医院。

  本来参加庆祝活动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可那几位同学却遭到了不幸,同学们的心情都很扫兴。过几天被烧伤的同学来学校上课了,他们的脸上还能看得出烧伤的痕迹,脸的中间部位红红的,周围边缘的皮肤是白色的,卷曲着很薄。后来听老师说是因为气球摩擦产生了火花,点燃气球里面的氢气才造成了事故。

  时间渐渐远去,往事也逐渐淡漠。但是,在我的心中对于“十一国庆节”的记忆还是那么地清晰,不能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