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我的家乡

  散文随笔:我的家乡

  家乡的河是我儿时的乐园,虽然20年不曾亲近,仍不时在我梦中流淌,流淌着如水的年华和无尽的欢乐。下面勤学考试网小编整理了散文随笔:我的家乡,希望大家喜欢。

散文随笔:我的家乡

  家乡的山

  家乡本没有山,有的是沟,到了沟底,崖就变成了山。虽然只是崖,我还是喜欢叫它山。

  家乡的山,是贫瘠的山。山上没有古树名木,没有珍禽异兽,没有名花异草,没有矿产文物,甚至连像样的石材也没有。家乡的山,是宝贵的山,山上有丰富的牧草,有各种各样的药材,有奇形怪状的石头,也有一些小树林和叫不上名目,味道还不错的野果。到了夏天,鸟鸣虫唱,别有一番风趣。有时运气好,还可以捉一只野兔,甚至抓一头野獾,那都是无上的美味。

  我的童年和少年,都与家乡的山有不解之缘。春天的烂漫,夏天的丰茂,秋天的丰硕,冬天的野味都是我和我的小朋友们少有的玩具和快乐。到了少年时光,家乡的山更是我每年暑假的主战场,它承载着家里牲灵的肥膘和我的学费。大约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每个暑假的早晨,我几乎都在山上度过,常用的中草药柴胡、远志、防风是主要目标,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衫是真实写照,开学的学费是奋斗的希望;每个下午割草是主要工作,空空江、实实江、芦竽子是牲口的最爱,也是我的首选。割草其实不累,累的是将割好的草背回家,一般来说每次都是对体能极限的挑战,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挑战给了我一副好身板,现在也是奔四的人了,没打过点滴,没吃过中药一直是我最大的骄傲;最轻松的活计是放羊,带着羊群徜徉在青山绿水间,兴致来了吼几句信天游,真是快乐赛神仙。

  不知不觉间,不曾亲近家乡的山有小20年了,再次回到山间,看着坡上的草,草边的树,远处的山,近处的石,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一切都是原生态,不加雕琢,恍惚间有了世外桃源的感觉。最最值得称道的是崖上的山石,呈暗红色,大多地方已严重风化,看上去颇有几分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的姿态,似乎还能通过眼睛感到浓浓的暖意。我没研究过地质,也说不清这是什么石,什么地貌,代表着什么,但我深信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

  家乡的山,是穷山,也是富山。家乡的山是我童年的梦,更是城市人的梦,借着《xx》,让家乡的山也露一把脸,让我也小小的骄傲一把。

  家乡的河

  家乡的河是我儿时的乐园,虽然20年不曾亲近,仍不时在我梦中流淌,流淌着如水的年华和无尽的欢乐。

  小河像一条巨大的蟒蛇,在沟底蜿蜒前行,从石崖上飞流而下,水声如雷,飞珠溅玉。瀑下成潭,游鱼可数,尤其在闷热的夏天午后,一尾尾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呼吸新鲜空气,令人目不暇接。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乖巧的孩子,父母、老师都很少批评过我,只有到了小河畔,才会露出“顽劣”的一面,与小朋友们一起抓螃蟹,摸小鱼,还用从家里“偷”来的洋瓷碗和油、盐、调料,用石块垒成烘台,捡来干柴野草,完成我们独特的野炊。洗不洗的干净,现在记不清了,煮不煮得熟,现在也记不清了,反正吃的很欢快就是了。野炊完后跳到河里洗个澡,头枕顽石睡一觉,真是一身清爽,疯够了,野过了,收拾着没吃完的螃蟹回到家,这时候浑身上下沾满了泥,一身清爽也被臭汗代替,母亲的一顿臭骂是跑不了了。

  20年后的今天,应朋友之邀,又一次回到家乡的小河畔,莫名的惆怅萦绕心头,挥舞不去。小河犹在,只是当年的大蟒蛇已瘦成了“七寸子”,飞瀑长流,再无万马奔腾的气势,瀑下小潭,渐为乱石填平,游鱼不见,螃蟹无踪,只余荒草凄凄,这次第,岂一个“憾”字了得。

  家乡的桥

  家乡有两座桥,一座在村南,一座在村北。

  小时候,在我的认知里,桥不是用来走人的,而是用来走水的。因为村南村北的两座桥,其实都是钢筋混凝土立柱顶着个“U”型渠,渠两岸大约有15公分宽,倒是有胆大的人敢从上面走,反正我是不敢的。后来,村南的桥年久失修,严重漏水,于是水利部门又在桥东重新修了一座新桥,采用的是在当时堪称先进的高低塔结合斜拉式技术。据当年修桥的师傅吹牛说:“是亚洲第一座高低塔结合斜拉式渡桥”(认为吹牛是长大后的观点,其实当时是深信不疑的)。新桥修成后上边加了个盖,旁边装了栏杆,下面走水,上面走人,我才知道,桥原来可以走人的。而可怜的老桥,在修新桥时因工人为了方便,在上面摆了竹排走人,我也走过三五回,终于不堪重负,轰然倒塌。天公垂怜,倒的时候正好桥上桥下都没人,没有造成伤亡。如今,老桥两头仍有残桥在凄凄风雨中见证着历史变迁。而村北的桥,其实前几年也重修过,仍然采用的老式技术,只为走水,不为走人。

  现在见过的桥多了,公路桥、铁路桥、石拱桥、浮桥应有尽有,西禹高速从村头经过,在家乡的沟沟坎坎中建有七座大桥,每天都有大量汽车呼啸而过。我也渐渐明白,村南村北的桥,严格来讲,其实不算是桥,它的学名叫“渡槽”,是水利建筑。只是在我的心里,我的梦里,仍有两座桥,一座在村南,一座在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