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相约北野

  散文·相约北野

  老战友相聚不免会想起它曾经有过一段让人绝望的辛酸历史……下面勤学考试网小编整理了:散文·相约北野,希望大家喜欢。

散文·相约北野

  2021年7月1日,我们几个七十年代的战友决定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相约北野,看看我们曾经奉献青春的第二故乡。

  我坐的“牛头”小车从安下公路拐入迎宾大道,第一眼看见“北野欢迎您”的彩门。当年迎宾大道是一条通往中学土车道,如今的土车道修成了柏油大道,大道两旁绿油油、茂密的榆树叶在微风中似乎在“招手”欢迎我们。

  没容得我回过神来,小车开到高灯塔十字路口,再看不见路北6小区的职工军营式的平房了。一栋栋华丽的居民楼围着步行街两铡而建,居民小区呈现出欣欣向荣,富有军垦特色的小镇了。

  不一会,当年的老战友相继到了约定的地点---原工人文化宫,这个建筑物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地方。这座八十年代在原团部大礼堂旧址盖起的会场,会场前部分是小二楼,如今改建成一四一团团史展馆了,会场已拆迁为广场了。

  老战友相聚不免会想起它曾经有过一段让人绝望的辛酸历史……

  北野建团于1958年春,由原来的农八师抽调出干部战士来到位于沙湾县安集海垦区最北端的北野地建立安七场(一四一团)。

  八十年代中期,团场地下盐碱水泛滥,全团土地51.8%盐渍化,全团有七百多户职工无房可住,一千三百多户职工分别住在危房中;职工只好搬进自家门前搭起来的窝棚住,校舍倒塌中小学生没法上课......

  曾被誉为“兵团粮仓”的一四一团,年负债一千多万元,全团退休工人两年多没领过一分钱工资,职工靠发生活费维持日子,成为兵团远近闻名的贫困团场。

  时任兵团副司令员文克孝率有关部门专家到一四一团调研、文副司令员一行来到受灾最严重的十三连,看到职工住在一幅幅触目惊心窝棚里。

  在兵团领导调研中,老军垦李有才等人围住文副司令员说:“首长,我们不搬迁,我们有信心治理好这片土地。”

  文副司令员含着感动的泪水对老人们说:“好,我们一定带领你们把这里的水患治理好,还给你们一个新北野。”

  当年负责组织工作的老高说:文副司令把七天的调研报告交给了兵团党委。

  兵团党委根据实际及时调整了一四一团领导班子,新团党委制定了三期10年治水改土的奋斗目呈给了兵团党委。

  原二连连长老王接过话说:1980年冬,团场规划的开挖第一条排水渠是九支渠南20公里的东西排水渠。

  那时候,冬天最高气温零下20度,最低气温降在零下40度。各单位组织壮劳力施工队开进了第一期九支渠南挖排工地。

  当时,团场是拿不出钱来买挖掘机的,北野人只有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挖。人们发现当天挖过的冻土,第二天十字镐下去,冻土层只是一个浅浅的白印印,再作业就非常吃劲。

  各连队有自己的办法,有的职工拿来柴草,点燃柴草烧,将冻土层烧软再干;有的找来炸药,用钢钎打上眼,装上炸药炸;有的收工前在自己工地上铺上一层草,防止土层冻得太厉害,把难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把进度提高快一点的速度。困难中职工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装熊请假,响亮地提出“小病克服,大病不下火线”。

  人声、号子声、间断的爆炸声响彻挖排工地上空,职工用双手抱出冻土块垒到渠道上,“硝烟”迷漫北野上空,再显1958年第一代军垦人烧荒开垦土地的场面……

  当年负责财务工作的老李兴奋地说:一四一团北野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拼搏,北野人彻底战胜水患和氟中毒灾害,经济年年上台阶,彻底摘掉头上的贫困帽子,团场先后被中组部、宣传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十多项荣誉。

  我们老兵回乡队绕着各连队走了一圈,原来的连队的平房大部分还在,2018年之前职工由团场安排集中到镇区居住,连队的成为职工春夏秋三季劳动的落脚点。

  原宣传科的老王此时诗意萌发,为老战友们引言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古诗。

  老战友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最艰难的时刻,党没有忘记我们,由国务院派出地方病防治专家小组防治氟超标;西北水利研究所派出专家指导、帮助治水改土;兵团、师市有关部局领导伸出捐钱捐物,双手为北野人们送来战胜贫穷的温暖、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