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生活

信仰与生活

论文关键词人生信仰文化价值

论文摘要人生信仰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各种文化在人生信仰的形成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文化有冲突和融合,在人生信仰中也会有一定的体现,人们寻求信仰是一种理性化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打破了人们原先的秩序和生活方式,增强了经济的活力和效率,但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引起人生观念、价值观念诸多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多元文化的互相冲突和融合,使人们的人生信仰也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一、中国的本土文化对人生信仰的影响

﹙一﹚儒家文化

儒家具有入世的精神,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儒家讲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主张人生在世需要建立功业。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儒家文化强调要有入世之行,出世之想的思想境界,总是自觉的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兴衰联系到一起;儒家对道德和幸福的观念,儒家主张群体的幸福高于个人的幸福,精神的追求高于物质的追求;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儒家的法律思想,体现在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张通过调节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儒家的经济思想,儒家的诚信思想,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道家文化

道家崇尚自由,道法自然。道家的自由精神主要表现为开放心灵、拓宽视野、解放思想等;道家孕育兼容并包的精神风格,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道之境界,追求自然的原则,将道的境界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自身的价值追求诸方面去。有利于人们开阔心胸,排解烦恼。

﹙三﹚佛家文化

佛家以空为其主导思想,讲究悟性。通过去除烦恼心志、淡化心理问题,这就是佛家解除烦恼痛苦的方法,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认为人生是解脱的,人是宇宙万物的主人,人有创造的自由和能力。鼓励人们看淡名利,随遇而安,追求自由自在,不被外物所扰,达到空的境界,从而不为外物所干扰。

二、外来文化对人生信仰的影响

﹙一﹚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注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社会关系,追求人的道德修养和理想境界;肯定人的主体作用,追求人类自由的价值和意义;珍惜人的生命和人生,艾哈迈德?爱敏说:“伊斯兰教重视人生,反对弃绝现实生活,反对出家修行,提倡自食其力,反对独身主义,反对不劳而食[1]。”伊斯兰文化强调社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认为人生来具有“社会性”,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鼓励人们注重人的社会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强调人具有社会属性,注重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人们珍惜自己的生命,自食其力的生存。

﹙二﹚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引导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征服未知世界;注重人的力量和价值的确认,寻找自我﹑肯定自我。鼓励人们去征服世界,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追求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在寻求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在寻求人类自身的进步,在此过程中找到人的价值,肯定自我和确认自我。

三、中外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随着人们交往的加深,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不可避免。由于文化的起源和客观条件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质和自己的文化核心。这是各种文化差异的关键所在,同一种文化可以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家可以存在同一种文化。

信仰是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信仰的确立是以一种文化为前提条件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文化冲突是精神方面的冲突,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趋势是中西合并、内外互补、多元融合。西方的现代文化,借着自身在经济、科技方面的优势,进行着一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佛教产生于公元4世纪,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和中国的文化融合后,变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基督教在中国也有广泛的传播,伊斯兰教在中国也有传播。“一种文明,能安顿个体精神已经不错,而如果能安顿群体性的社会理性,则就更好了[2]。”

文化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外界事物的看法。马克思曾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基督教文化注重人神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契约和法的精神。儒家文化注重任人和人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温情的人文氛围。在顺境中人们多以儒家为指导,建功立业,锐意进取。在逆境中则多以道家为指导,淡泊名利,明哲保身。

不同文化的边缘文化比较容易融合,而核心文化比较容易产生冲突,多元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又都会进一步的发展。

四、人生信仰的冲突和融合

人类需要信仰是基于人对终极关怀的渴求。信仰“是一个整体性的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的精神活动。信仰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最高信念为核心,形成一种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4]。”辞海解释,信仰是指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的信服和尊重并依其为行为的指导,信仰的确立就是对自己将来发展方向的确立。我国民众目前信仰现状的调查表明,“有信仰者”只占28%,明确表示“没有信仰”或只是“曾有信仰”的人高达58%[5]。信仰是自己行为的价值尺度,并为自己设想出未来,并为之奋斗。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条件的变化,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信仰不断的冲突和融合。信仰是由文化的价值核心决定的,人们的信仰常受到多元价值的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伦理文化为主的,但西方的文化也对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发生冲突时,会给人们的思想造成激烈的碰撞和冲击。中西方文化不断的冲突和融合,文化的冲突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困惑。文化随着社会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信仰也要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当信仰价值观和现实生化出现冲突时,信仰就会遭到人们的怀疑,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获利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逐渐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衡量成就大小的标准,导致人们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内在信仰和理想的追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社会的变革、经济的转轨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关于文化冲突、同化和重塑是社会变迁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的价值体系断层,会出现信仰的多元化,信仰处于矛盾中。如出现的社会现象,信仰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宗教迷信等等。中年知识分子成为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变化的承受者,因为他们生长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现在又要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的新规则,在以前的环境下他们处于有利的优势地位,在新的环境下面对新的情况他们的优势就没有了而且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因此而感到迷茫,他们持有传统的观念没法解决新的问题。他们处于新旧两种制度的转型期,在适应变化

方面就困难一些。他们需要调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以便来适应新的环境。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来适应新的变化,这也是道家文化的精髓,随着环境的变化来调节自己以便适应事实的变化。值得关注的另一个是大学生群体,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应试填鸭式的教育只关注孩子的智育教育,而忽视信仰教育,在这种背景下只有少许的大学生确立了明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信仰。

人生信仰具有时代性,人生的追求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人具有社会属性,人们应该去把握时代的趋势,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意义的人生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起来,充分利用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史.商务印书馆.1991(第一卷):13.

[2]余秋雨.余秋雨人生哲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02-23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德顺.论信仰.光明日报.2000.3.21.

[5]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与道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