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___植物组织水势测定

实验一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姓名:古丽柯孜 学号: 134120221 时间:2012.9.21

实验目的:

用小液流法(落滴法)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由水势可大致了解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

实验原理:

水势表示水势的化学式,象电流由高电位处流向低电位处一样,水从水势高处流向低处。植物体细胞之间,组织之间以及植物体和环境之间的水移移动方向都由水势差决定。将植物组织浸到已知浓度(渗透势,水势)的蔗糖溶液当中,当Ψtissue > Ψsolution时,植物组织失水;当Ψtissue< Ψsolution时,植物组织吸水;当Ψtissue = Ψsolution时,植物组织既不失水,也不吸水,二者的水势相等,此时的外液浓度称为等渗浓度。

当植物细胞或组织放在不同的外界溶液中时由于组织与外界溶液存在水势差,因而植物组织与溶液之间便产生水分交换,因此改变了溶液的浓度,而溶液的比重也随之改变。若将此溶液放入原来相同的溶液中时,便产生液流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从而找出等渗浓度,求得组织水势的大小。

三. 材料与设备:

植物材料:马铃薯块茎

实验器具:细滴管一只;试管及指形管各5只(带塞);100ml烧杯一只;镊子,剪刀各一把;2ml,5ml移液管各一支;标签纸

试 剂:1mol/L蔗糖溶液;甲稀蓝溶液

四. 操作步骤:

1. 配液:用1M Suc母液配制0.05、0.1、0.2、0.3、0.4、0.5、0.6 M Suc各10ml,倒出3ml左右作为实验组,其它7ml左右作为对照组。(注意移液管的使用)

2.取材:洗净材料,用刀片切成正方体小块,立即等量放入实验组中,对照和实验组都塞上橡皮塞。

3.水分交换:塞好橡皮塞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室温下进行水分交换10~15 min,每隔5min摇动一次。

4.染色:到时向实验组中滴入少许次甲基蓝溶液,摇匀,立即测定。

5.测定:到时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用加样枪(注意使用方法)取实验组少许染色液体,插到对照组的液体中央,轻轻挤出一滴液滴,慢慢取出样,观察其运动方向,并作记录。

如果有色液滴向上移动,说明细胞液中水分外流,试验液比重比原来小;如果有色液向下移动,则说明细胞从溶液中吸收了水分,溶液变浓,比重变大;如果液滴不动,向外扩散则说明两者的浓度相等或接近,即植物组织的水势等于溶液的渗透势。

记录液滴不动的试管中蔗糖溶液的浓度,若找不到该浓度,取在下降上升转变时量浓度的均值。

五.实验记录:

1.记录小液流在试管内的移动方向

溶液浓度

(mol/L)

0.05

0.1

0.2

0.3

0.4

小液流的方向

色液滴大部分向下移动

色液滴大部分向上移动

色液滴大部分向上移动

色液滴大部分向上移动

色液滴大部分向上移动

解释原因

植物细胞液浓度比蔗糖溶液浓度大,故植物细胞失水,使蔗糖溶液浓度变小,比重变小

植物细胞液浓度比蔗糖溶液浓度小,故植物细胞从蔗糖溶液中吸水,使蔗糖溶液浓度变大,比重变大

植物细胞液浓度比蔗糖溶液浓度小,故植物细胞从蔗糖溶液中吸水,使蔗糖溶液浓度变大,比重变大

植物细胞液浓度比蔗糖溶液浓度小,故植物细胞从蔗糖溶液中吸水,使蔗糖溶液浓度变大,比重变大

植物细胞液浓度比蔗糖溶液浓度小,故植物细胞从实验液中吸水,使蔗糖溶液浓度变大,比重变大

注:打孔的叶片中部分含有叶脉,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我们的实验加入指形管的蔗糖溶液是2mol,而不是1mol,不知道是否会影响实验。实验中所用的试管和指形管都不是干燥的,可能影响了实验结果。

2.按下列公式计算组织的水势:

ΨW(细胞水势)=Ψs=-CRT

式中:Ψs----溶液的渗透势,以MPa为单位。

R----气体常数,为0.008314MPa·L/(mol·K)。

T----绝对温度,即273+t℃,单位为K。(默认T=300K)

C----溶液的摩尔浓度,以mol/L为单位。

实验所得溶液浓度C=(0.05+0.1)/2(mol/L)=0.075mol/L

因此ΨW(细胞水势)=-CRT=0.187 MPa

六.思考题:

1.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时,为什么强调所用试管、毛吸管应保持干燥?

答:如果试管、毛吸管湿润,会稀释蔗糖溶液,使蔗糖溶液浓度变小,影响实验准确性。

2.打孔时为什么要动作迅速?为什么加入甲烯蓝不能太多? 答:这样可以防止植物组织液发生蒸发,如果本来是干的叶 片的话放进去就不会失水。

甲烯蓝溶液加太多的话会对蔗糖溶液的浓度照成很大影响,这就和原本只加小叶片的蔗糖溶液浓度不一样,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3. 影响此实验的因素有哪些

(1)环境因素:温度,相对温度,辐射照度等。温度高。辐射照度高,相对湿度低。植物组织水势低。

(2)植物组织生物生长位置:由于植物中水分移动方向由水势决定的,因而植物下部的水势要高于上部分的水势,才能保证水分从吸收部位—根部运至整株植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