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网络宗教存在问题

网络宗教存在的问题

网络宗教存在的问题

网络宗教存在的问题第二篇、当前的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

网络宗教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

王作安

前言

非常高兴有机会向云南的同志汇报一下当前的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

现在我们这个研讨班主要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际上跟宗教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宗教事务也是社会事务的一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的管理。宗教事务的管理是社会管理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像佛教,三大语系的佛教,云南是我国唯一三大语系佛教齐全的省份。我想做好云南的宗教工作对于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促进云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主要就当前的宗教工作的形势和任务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当前宗教工作的形势,重点是讲讲我们现在宗教工作面临的一些主要的挑战,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第二、针对当前我国国内的宗教问题,应该怎么看?谈几点认识问题。

第三、做好当前宗教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前宗教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总体上来讲,我国宗教工作现在形势是好的,我们也看到,当前国际上因为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社会动荡、地区冲突很厉害。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应该说宗教方面是稳定的,至少没有出现影响全局的这样一些大的问题,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想我们应该珍惜,这也是我们中央审时度势,把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正确处理我国宗教问题的正确道路,实施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宗教政策,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件事情。在这里我们取得的成绩,不重点讲,重点讲一讲我们现在还要看到,虽然大的形势是稳定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确实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讲五个方面:

有些宗教出现一定程度的过热现象

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家都可以感觉的到,这几十年来,随着我们社会生活发生深刻的变化,现在信教的人数在增长,宗教对社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所增强。这里面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些宗教确实出现了过热的现象。

比如佛教,虽然我们现在很难统计清楚我们现在到底有多少人信仰佛教,因为我们东方的宗教和西方的宗教很不一样,像基督教、伊斯兰教入教仪式很严格,信徒很容易统计,我们佛教、道教很难统计。和尚、尼姑好统计、弟子好统计,居士也好统计,但是再加上信仰的信徒很难统计,平时也不到寺庙去,遇到事情才去烧香磕头。你说这些人是有宗教信仰还是没有宗教信仰,是佛教徒还是不是佛教徒?这个还存在争论。但是不管怎么样,能不能统计的清楚,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感觉的到,佛教这几年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是比较热的,我们看到一座座新的寺庙在建设,小寺小庵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寺庙里的善男信女非常多,香火非常旺。过去进香的主要是老年人,现在再去看不一样了,各种年龄段的都有,老板、白领、

知识分子、演艺明星都有,寺庙里面看到大学生、研究生、老板、明星并不奇怪,遍及了社会各个阶层。

我们党政干部的也越来越多,在这里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原来黑龙江省的政协主席韩桂芝,她信佛不是一般的信,过去在任的的时候家里拿出一个房间放了一个佛龛,她上面的佛龛还写了一幅对联,对联上的意思就是我是佛龛供菩萨、菩萨保我当大官,就是这个意思。后来她儿子被双规以后,她儿媳妇找她帮忙,她还说,我让你们信佛你们不信现在出事了吧,当然他后来也进去了。

原来河北省的常务副省长丛福奎信教也不是一般的信,在任的时候就跑到五台山皈依了,自己还取了一个法名叫妙全,还给庙里捐了300万。抓进去以后,写的交代材料2万多字,1万多字交待的是自己的问题,还有1万多字写的是他的佛教救国的思想。我这是举的是极端的例子,当然也不是个别的,这个影响确实越来越大。

另外,现在一些地方,宗教搭台经济唱势风很盛,很多地方都在盖大庙,修露天大佛,现在建大佛的现象厉害,过去是你进中国之最,我进亚洲之最,现在要进都是世界之最,你建卧佛,我就建坐佛,反正就是建世界上最高的。这样一种露天大佛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佛教有这么多钱吗?实际上都是企业集团投资,后面是政府推动,客观上也推动了宗教的热。

再看基督教,这几十年来,我国的基督教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西方国家对我国基督教的发展这几十年来一直在炒作,说中国的基督教信徒发展的不得了,美国《国际宗教自由报告》每次讲到我国有6000万到8000万的基督教徒。基督教不像佛教,是好统计的,但是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始终没有把它统计清楚过,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我们各级领导还是一个政绩观的问题,其他的数字可能会注水,但是要统计教徒的话,肯定是缩水的,一个县5万基督教徒,可能报上来就是2万了,所以我们很难真实的掌握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基督教徒,但是感觉到它的发展非常快。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有基督教徒75万,现在增加了三四倍,从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直到文革结束以后,基本上是政治运动不断,那个时候宗教是萎缩的,不是增长。当然萎缩也不好说,因为像文革对宗教这么严厉的时期,很多宗教徒也没有少多少,很多都转入地下了。增长最主要是这三十年的增长,这也是我们国家成为当今世界上基督徒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确实值得我们很好的思考这个问题。

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宗教有一些增长,从某种意义上也不用觉得很奇怪,但是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一些不正常、过热的现象。

再看伊斯兰教,尤其是西北地区,云南的伊斯兰教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了。特别像西北地区,本来就有很深的伊斯兰教传统,这些年来,应该说宗教的氛围越来越浓,宗教意识在抬头,怎么看氛围浓、在抬头呢?就从争相到麦加朝觐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过去我国每年组织xx人到麦加圣地去朝觐,现在这个数字在逐年增加。去年11月份、12月初,我国去朝觐的是1.3万人,三大航空公司来回飞了80多架次的包机,就是这1.3万人现在远远满足不了朝觐的要求,朝觐的压力巨大,也包括云南在内,当然云南没有像西北压力那么大,云南还有自己的朝觐团,在总团下还有一个分团。现在由于压力大,我们正在采取公开报名排队的办法,就这样我们要求朝觐的人,有的穆斯林多的省份,比如新疆排队已经排到xx年之后,就是按照每年1万多人的规模去朝觐。尤其是年纪大的、身体不好的,总觉得日子不多了,非要到麦加朝觐去。过去说朝觐是要有条件的,就是你的经济、身体各方面条

件允许,你的一生当中应该到麦加去朝觐一次,现在纯粹是一种宗教热的趋势,砸锅卖铁也要去,有些好不容易刚刚脱贫,家里有了5、6万存款,朝觐一次回来就返贫了,作为共产党来讲,我既要尊重你的宗教信仰,同时还要关心你的根本利益,但是现在这个难度非常大。所以现在有组织的朝觐,有些是零散朝觐,拿着护照出去半年才去麦加朝觐。所以从朝觐热本身可以看到一些伊斯兰教的意识浓,在抬头。举这些例子,说明确实这几十年来宗教发展确实存在过热的问题。

境外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渗透日益加剧

现在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境外利用宗教对我们的渗透始终没有停止,而且越来越厉害,这也是我们宗教工作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从国家的安全来讲,也是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方的战略分析家认为: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应当利用这样一个时机,迫使中国开放宗教自由,开放宗教市场,由思想的多元化演变成为政治的多元化,最终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从而建立以美国为主导,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新的世界秩序。

应该说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境外一些反华势力或者一些宗教组织机构正在加紧对中国的宗教的渗透,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讲:这是一场争夺中国灵魂的战争。美国一个著名的学者写了一本书《耶稣在北京》,里面说美国天天睡不着,它知道中国的强大是不可阻挡的,不可确定的是一个崛起后的中国到底是美国的盟友还是对手。所以这个学者到了中国考察很长时间,认为中国的基督教在蓬勃的兴起,尤其是在农村,不用很多年,可以完成中国的基督教化,如果说在中国完成现代化的同时,也完成中国的基督教化,这样的中国的崛起肯定是美国的盟友,不会是对手,而且在未来的世界当中,一定会与美国站在一起共同对付伊斯兰世界。这个结论荒唐不荒唐是另外一回事,这说明美国人有这种看法。

我们讲民主自由,在西方尤其是美国,认为最高的自由是宗教自由,他们认为有了宗教自由其他的都不在话下。现在讲一个是在宗教问题上对我们施压,一个是对我们进行渗透。施压我们不讲了,利用宗教妖魔化中国,施加压力。xx年克林顿当总统的时候,通过了《国际宗教自由法案》,后来美国就开始利用国内法来干涉全世界的宗教自由问题,把宗教自由作为美国对华政策当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中美元首会晤的时候,每次宗教问题都是重头。过去在双边关系、在国际领域、多变领域不断的攻击中国宗教自由的状况,每年要发好几个报告,国务院要发《国别人权报告》,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还要发一个《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年度报告》,另外还有一个国务院发的《国际宗教自由报告》,连续十几年了,从国际宗教法案颁布开始,每一年都发表,每一年都把中国列为在宗教自由方面需要特别关注的国家,说中国存在大规模的宗教迫害问题,在国际上制造舆论,施加压力。美国的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中国镇压宗教,我们现在的资讯确实很发达,即便像云南这样的地方、甚至像西藏,最最偏远的地方,哪个牧师、活佛被抓了,我们上面的领导还不知道,美国的报纸上就出来了。这个是讲的施加压力。

境外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一个是天主教,梵蒂冈妄图重新控制中国天主教的领导权,,还有基督教,基督教的渗透像水银泻地一样无孔不入,这个是对我们渗透最厉害的,也是对这个问题最担忧的问题。另外达赖集团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分裂和渗透,还有国际上宗教极端主义,伊斯兰教极端主义等等这些都是相对比较突出的。这里重点讲一下基督教和天主教对我们的渗透。

基督教渗透

在各个宗教当中基督教的渗透是最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也是最厉害的,他们的企图就是中国文化基督化,中国教会国度化,就是建立基督教的国度。境外基督教对我们进行渗透,西方很多国家都对我们进行渗透。

现在渗透的比较多了,包括云南边界,不光是南传佛教了,基督教的渗透也是比较突出。现在西方基督教对我们进行的渗透,最重要的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官民结合,西方国家实际上是官方支持,但是由民间宗教组织或者有宗教背景的组织来实施,这种组织不光是基督教组织,还包括一些慈善组织,实际上很多的慈善组织都有基督教背景。

第二、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相结合,传统的方式就是派遣传教士,传教士历史上的传教精神确实令人敬佩,包括像云南这边,说原来很多过去历史上法国的传教士、美国的传教士那么的偏远的地方他都能去,我们中国官员去不了的地方他们能去,现在也是一样,我们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那些传教士能走到我们乡里面的干部去不到的地方去传教,当然现在传教士和过去有所区别了,有些不公开宣称自己是传教士,是利用很多的合法职业、身份里进行传教活动。除了人工传教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利用空中布道,广播、无线电,还有网络布道,现在的网络传教问题现在非常突出,整个互联网不光是宗教,对我们都是有巨大的挑战。

第三、宗教和非宗教相集结合

过去境外利用宗教对我们进行渗透,主要是通过宗教交流进行的。这些年来,我们的管理加强了,越来越规范,渗透的空间小了,这些年来实际上基督教的渗透主要是通过非宗教交流进行,旅游、经贸、科技、文化、体育、慈善等等各种交流渠道都成为基督教渗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而且恰恰这些领域渠道的渗透是最容易得手的。现在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都想要有投资,想要有项目,有资金,往往这里面人家都附带着很多条件,为了得到资金对宗教的渗透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天主教的渗透

现在天主教和其他宗教不一样是什么呢?它实际上是封建专制等级制。基督教叫新教,就是从天主教里面改革出来的,天主教有一个大中央——梵蒂冈,称为罗马教廷,领袖就是罗马教皇。我们中国取名字也是有意思,因为梵蒂冈既是一个主权国家,又是一个宗教组织,它是全世界天主教的最高组织,所以中国把这个头叫做教皇,什么叫教皇呢?又是教的头又是皇帝,实际上天主教把他叫教宗,国家层面上叫元首,这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特殊国家,领地40平方公里,国中城,城中城。但是世界上天主教的信徒有12亿,基督教新教才3亿多,现在跟中国没有建交的国家大部分是天主教国家,在中美洲一带和拉丁美洲。梵蒂冈也是欧洲唯一没有跟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这个国家过去美国总统经常要去拜访他,国家很小,但是影响力很大。布什是信新教的,为什么总去拜访罗马教皇呢?因为美国有xx多万的天主教徒,这个也是有很大资源的选票,梵蒂冈的影响很大。现在穆斯林大概是11亿多,天主教现在是最多。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的天主教都是属于罗马教廷管,在历史上,罗马教廷一直是反共反社会主义,抗日战争的时候是中立立场,在解放战争的时候支持蒋介石,反对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要求中国所有的天主教徒不准跟共产党合作,不准看共产党的报纸,不准参与共产党,如果违反了,教徒开除教职,在这

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天主教当中的爱国之士,发起了爱国运动,我们的天主教徒割断了与梵蒂冈的联系,在政治上不在受梵蒂冈的指挥,经济上不再接受梵蒂冈的资助,自力更生。但是还保留着纯宗教信仰上的关系,因为天主教就是这个特点。

当时新中国建立以后,外国的传教士都跑了,中国的天主教那个时候是外国人得天下,主教大部分是外国人担当了,外国人都跑了,中国的教会没有主教了,那个时候我们说没有主教就由中国人来当主教,所以1958年在汉口、武昌选出两个主教,报梵蒂冈批准,梵蒂冈那个时候要改善与中方的关系是个契机,但是它没有批,非但没有批准这两个主教,而且指出要对我国的主教进行超级决罚,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天主教走向了自选自圣的道路,这是目前全世界天主教唯一一个自选自圣的国家,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核心是自选自圣,好多人不理解,这就是历史造成的。

刚才讲了天主教、基督教的渗透,实际上境外宗教的渗透,要恢复对我们中国教会的领导权的斗争还是非常激烈的。

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们进行渗透,他们的目的不仅在于扩大某一个宗教的影响,更在于在意识形态的领域同我们争夺群众,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应该说坚决抵御境外对我们的渗透,关系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关系到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也关系到维护国家安全、祖国统一和民主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

第三、打着宗教旗号的分裂活动非常猖獗

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用宗教在群众当中的广泛影响来歪曲宗教教义,煽动不满情绪,蒙蔽和裹胁信教群众,来从事分裂我们国家的活动。

这里有一个藏传佛教活动的例子,近几年达赖集团一直在变换花招,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破坏活动。达赖集团从事分裂活动,为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气侯?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其中一点就是他们很善于利用达赖在信教群众当中的特殊影响,以及藏族群众那种丧失崇拜的传统,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一方面,达赖也很善于利用西方国家害怕中国崛起的这种心理。

从西藏“3·14”事件来看,一些藏传佛教成为了达赖集团闹事的重要据点,这个也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件事情。上个月,3月16日,四川阿坝格尔登市又发生了一起僧人自焚和僧人滋事聚集事件,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个事也是很奇怪,格尔登市在3·14就出过事那个时候搞的骚乱就很残忍的,之后从寺庙里搜出多的枪支弹药,但是我觉得对这些寺庙这些年来没有进行彻底的整顿。今年的3月16日就是僧人自焚,聚集滋事,确实需要我们从管理上很多方面来好好的总结。应该说藏传佛教在藏族群众当中还有广泛影响,如果活佛喇嘛的工作做不好,西藏、藏区就没有稳定可言,我们对达赖集团的斗争就很难掌握住。

在新疆,“三股势力”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是非常猖獗。我来的前一天,看到南疆一个毛拉夫妇在家里被杀了,导致我们先是很紧张,现在还在破案当中。现在看景象像是刑事犯罪,谋财害命,如果要是政治案件,问题就大了。因为过去宗教界人士是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三股势力、东突势力就搞了一个断桥工程哪个宗教界人士跟党和政府合作,就暗杀谁,所以这里面我们有一些大毛拉就被暗杀了。新疆跟西藏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伊斯兰教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有较大的影响。

东突实力、三股势力也好要搞独立,在人民群众当中是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但是他如果打出宗教,伊斯兰教这面神圣的旗帜来蒙蔽穆斯林群众,这个危害性就第三篇、浅谈基层宗教工作的难点及对策思考

网络宗教存在的问题

浅谈基层宗教工作的难点及对策思考

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有着重要地位;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认真领会和贯彻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切实解决当前基层宗教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仅是基层宗教工作干部的强烈呼声,也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基层宗教工作的难点。近几年来,我党在宗教工作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应该说当前宗教工作的形势总的是好的,宗教领域是基本稳定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基层宗教工作变得日益复杂,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正视和解决好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利于推动宗教工作顺利开展,否则就会给宗教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和不必要的损失。从宗教工作实践来看,当前,基层宗教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难到位。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点。党中央对宗教工作历来高度重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把宗教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把它作为全党、全局的重要工作来认识和对待,然而,在基层宗教工作中,一些

部门、乡镇、村的领导和干部对宗教工作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把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视宗教如洪水猛兽,把信教群众当作异已力量,对信教群众采取不尊重和歧视的态度,对宗教方面出现的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自觉不自觉地损害信教群众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二是认为各种宗教都劝人行善,信仰宗教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且本地区也未曾发生过大的宗教问题。因而对宗教的迅猛发展视而不见,对宗教事务放任不管,对宗教工作很少过问;三是认为“宗教无小事”,但也出不了大事,现在经济工作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管宗教;四是认为宗教工作是上级抓的事,是宗教事务部门的事,抓得好无功劳,抓得紧怕信教群众有意见,可谓,“吃力不讨好”,真要出了问题,可以找宗教事务部门来解决。一句话“上热下冷”上级把宗教工作当作事关大局的要事,可一些基层的同志却把宗教工作当作无关紧要,可抓可不抓的事。

(二)基层网络难建立,近几年,中央再三强调,宗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要落实区、乡、村三级宗教工作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宗教工作责任制,切实解决基层宗教工作无人管、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现象。尽管中央和上级对此事强调了多年,市区领导在有关会议上也反复强调,但不少地方乡、村两级工作责任制仍难以建立。

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乡镇(街道)虽有统战干部分管宗教工作,但统战干部变动快,有法律法规没有赋予乡镇、街道多大的权力和明确的职责,无法进行依法管理,工作中有难言之隐;再则宗教工作多在星期天,要牺牲双休日,家属有意见,单位无补贴,只要不出大的事情,乡镇统战干部也不愿多管。因此,不少乡镇(街道)看似有人负责宗教工作,但大多数地方都处于失管状态。二是村级宗教管理工作更加薄弱,一些乡镇(街道)对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宗教管理上没作具体规定,平时乡镇(街道)对村级干部在宗教政策法规方面培训甚少,没有把宗教管理工作纳入村干部的考核范围,“三不”现象在村一级表现尤为突出。

(三)行政执法难实行。近几年来,国家、重庆市陆续出台了一些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确保宗教活动依法健康有序开展和宗教领域的社会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基层宗教工作的实践来看,现行的宗教法规大多操作性不强,基层宗教工作部门为宗教法规难于实施而叹息不止。具体执法难点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宗教部门执法主体不到位。宗教部门执法人员少,执法条件差,执法工作没有形成应有的威力;二是执法手段不完备。现行的宗教法规还存在许多空白点,不少宗教上的问题还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究的现象,特别是在非法宗教活动场所的调查取证、处罚取缔上,还缺乏强制性

的措施,对非法传道、非法宗教活动的制裁上,也缺乏一定的力度,以致宗教问题越积越多,非法宗教活动愈益猖獗;三是执法体制未理顺。多数村级基层组织在宗教管理上有责无权,难以实施依法管理;各宗教内部教规自成一体,涵盖人、财、物管理的各个方面,宗教工作部门因法律未赋予对宗教团体和场所在人、财、物方面的管理职权而难于对其实施有效管理,致使一些宗教团体和场所的负责人目无政府、我行我素,造成一些宗教团体和场所内部搞纷争而政府难以解决的尴尬局面;四是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法律监督力度不大,尽管这几年各级宗教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但多数地方均未列入公民普法的内容范围,加上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宗教政策法规还没有形成象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城市建设等法律法规那样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宗教政策法律意识还很淡薄;而作为法律监督部门,近几年在对宗教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督查上,也没有多大的动作。

(四)矛盾糾纷难解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宗教领域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异常复杂,基层宗教部门在处理这些矛盾纠纷中耗精力、费时间、压力大,且往往一时难以奏效。如:在落实宗教房地产政策遗留问题方面;在制止宗教自身的世俗化、功利化倾向方面;在协调原教派问题方面;在教育、转化和瓦

解天主教地下势力方面;在解决宗教界内部不团结、闹派性、搞纷争问题方面;在处理宗教场所负责人违规违法违纪方面;在清理整治非法建造寺观教堂和合理布局宗教活动场所方面,等等。分析这些方面的矛盾纠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处置不当或被人利用,容易引发和酿成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二是处理不妥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三是多数矛盾纠纷是宗教教职人员或代表人物之间的权力、名位之争,他们中有的政治思想素质不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四是靠现行政策法规难以处理,需要利用宗教内部规章和依靠上级宗教团体的协助才能解决;五是有的矛盾纠纷不及时解决,容易在面上蔓延,有的处理过后容易出现反弹;六是单靠宗教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管齐下的手段;七是大量矛盾纠纷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通过思想教育的方法,做好宗教界代表人物的工作,必要时也要做好信徒的工作;八是在处理矛盾纠纷中,要做到急不得、慢不得、重不得、轻不得、硬不得、软不得、近不得、远不得,掌握好火候、尺度和时机。总之,“宗教无小事“,小事处理不好会演变成大事,会影响一方平安和社会稳定。

(五)工作合力难形成。由于宗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活动和宗教事务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信教群众第四篇、对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的再思考基于网络环境的视角

网络宗教存在的问题

xx年第1期

高教探索

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

对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的再思考

———基于网络环境的视角

x

要:调研显示近年来高校宗教渗透有上升的趋势。本文以网络环境为视角,对高校宗教渗透现象及其

成因进行了解析。研究认为:应站在意识形态战略安全的高度,推进网络信息管理走向法治化;创设网络思政

教学、重视宗教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有效传导;净化网络虚拟校园、涵化高校网络精神文化环境;探寻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倡导网上思想交锋和互动;构建大学生心灵家园,促进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参与过程中的“柔性”嵌入,以理性回应宗教在高校的渗透。

关键词:高校;宗教渗透;网络环境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设定了对虚拟上帝的默祷和崇拜,以超自然的力量来影响人的思想。尽管宗教具修复和滋养人性的合理成分,但是宗教的社会功能是有限度的,更不是唯一的。宗教把人当作是实现到达彼岸世界的手段,传播屈从“命数”安排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的能动性、自主性,这无疑给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一剂“精神麻药”,其实质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抑制和对理性思辨的阻隔,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的归止在于促进人们的思想从偶然性王国达至必然性的彼岸世界,因此高校理应成为导引社会先进思想的精神高地,绝不能放逐宗教思潮在高校的“自任自

,更应站在国家意识形态战略安全的高度,承担流”

起滋养社会意识文化生态的育化责任。

:“有19.1%的学生表示其信仰宗教,中,数据显示

……尽管在这19.1%的学生当中未必个个都是某个宗教的忠实教徒,但是他们对于某种宗教认同的倾向性

[1]”却是非常明显的。在调研中,有些学生表示:遇到

苦恼时,他们常会选择去教堂参与活动或者仪式,倾

诉心思和烦恼。xx年,吉林省七所高校大学生“宗,“明确表示自己信仰宗教信仰情况问卷调查”显示

[2]

教的有134人,占总数的10.11%”。

xx、xx、xx年笔者三次对广东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进行了抽样调研。其中,xx年的调查显示,具有“宗教信仰取向”的大学生占24.48%,xx年该数据上升为29.86%;在对“宗教的态度”问题上,对宗教表示“尊重和认同”

xx年上升为38.03%。的比例xx年为35.31%,

笔者分析认为:尽管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是少数,

[3]

而且他们对宗教的认知也多停留在感性和惊异层面,

一、高校宗教渗透现象透视

1.高校宗教渗透呈上升的趋势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宗教在高校的渗透呈现扩延之势,这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关注。xx年,在广东省18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的“宗教问题”问卷调查

收稿日期:xx-09-20

但是调查显示仍有60%左右的学生表示对宗教持“说不清楚”或者“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大学生在宗教信仰的价值取向上充满着不确定性。可能的逻辑推理是:一旦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些存在“不确定

作者简介:卢远,暨南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法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州/510630)

x本文系xx年广东省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资助项目“网络环境下高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2JGXM-MS11)阶段性研究成果。

·168·

具体方面加以归因分析。

1.理论的视角———相关理论依据的梳理理论维度的分析,可以推演出深度的解释。对宗教现象的解析需要从理论上找到依据,由此方有

。可能开出应对的“处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首先,哲学依据—

价值论和认识论为我们探源该命题提供了重要的哲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宗教作为一种学依据

意识形态,必有其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即使是再荒诞错谬的思想也无法脱离社会实践,这是考察该命题的逻辑起点。否则,对宗教渗透的思考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神秘主义、虚无主义的泥淖中。对本论题而言,需要从社会根源上寻找宗教渗透的原因。

——思想政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依据—治教育原理强调先进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同时先进性

与多样性的结合应该处于人们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否则就会失效。先进性是对少数人的要求,多样性是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一种客观样态。但是如果借口多样性,回避科学崇高,放逐虚幻宗教思潮自流,实质是自弃了主流思想的价值本体地位。从多样性来看,一味排斥并不是对待宗教应该持有的科学态度。

——该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其三,慰藉理论的启发—:“设是在世俗社会中无法获得地位满足的人,可能会

[8]

”将宗教作为一种地位的替代来源。该理论又指出:

性”的大学生很有可能转而诉诸宗教,寻求藉托。

纵观上述的调查情况,可以得出:宗教在高校的扩散呈上升趋势。尽管以上调研数据在“量”的维度上存在着差异,但并无“质”的区别。笔者认为不同的调研数据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调查对象对“宗教信仰”的概念在文本解读上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为了避免概念引发的语义歧义,笔者在问卷调查中使用了“宗教信仰取向”和“宗教态度”的概念,以区别于“宗教信仰”的提法,借此以求涵盖该论题内更多“不在场”的信息意蕴,防止后期过分的“信息加工”而造成的“主观偏差”。

2.网络成为宗教渗透的隐形推手

我们正处于被海量信息所裹挟和湮没的时代,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似乎已成为转型期青年

”,“拇指一族”就是对这一症人特有的“网络症候

候较为形象的一个注脚。宗教借助网络的推力在高校的渗透其实质是社会问题向校园延宕的一个缩微

展示,其造成的价值混乱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对于渴求知识和追求新异的大学生而言“有着巨大的

[4]

万有引力,青年人成为了网络的主力军”。“在全

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宗教借助互联网、无线通讯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开始向高校扩散、蔓延,很多大学生对宗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社会上的‘宗”教升温’现象在他们中间得到了反映。

[5]

在“你对宗教知识的了解主要通过哪些途径”

的回答中,选择“上网”的比例为32.8%。“通过网络、广播等途径了解宗教知识的比重非常大,甚”还有至超过了传统的人际传播和纸质传播形式。:“近年来,宗教渗透活动愈演愈烈……特研究指出

别是网络的普及,使宗教传播和渗透变得更加快捷、简便,影响面也更大。……这是当前宗教渗透的新”网络俨然成为了当下宗教在高校渗透的重方式。

要通道。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在互联网上栖身发声,其中的信息良莠混杂、真伪难辨,以各种“宗教”旗号为伪装的迷信、落后思潮也借助网络传播

、“合理性”,这给大学生造自辩自言其“科学性”

成了极大的思想困惑。无疑,网络宗教信息已成为

影响大学生思想的重要隐形推手。

[7]

[6]

“在社会中的不满足是积累性的;具有越多造成不满足

特性的人,卷入宗教的程度应该越高;而完全不具备

[9]”这种特性的人,卷入宗教的程度最低。人类始终追

求有意义的存在,迫切需要找到人存在的意义和终极

的精神寄托。尽管人终有一死,但人们总是抱着灵魂永存的期望;而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常常作弄着“世

。宗教正是利用了人生的这些不确定性,并预俗之人”

,这给人言未来世界所谓的“生死福祸”的“必然性”

。缓冲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栖居的心理“

2.社会根源———经济发展落后与社会不公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它终究受到社会存

在的决定和制约。有研究指出:贫穷与社会不公是宗

[10]

教在我国存在的社会根源。笔者对此表示认同。从

二、高校宗教渗透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众多,不能划一而论。笔者首先对与本论题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以求获得理论的依据,然后从三个

,“共同富裕”是人们共同的价值期盼经济根源来看

和社会理想,现实的贫富悬殊造成了人们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质疑。可以说,贫富差别加剧、利益格局不合理等问题是宗教在高校滋生蔓延的重要发端。如果不能消除贫困和不公,宗教迷信思想就不会失去其

,大学校园也概莫能外。赖以寄生的社会“土壤”

·169·

4.内在惊异的驱动———宗教自身吸引力的影响从本质上而言,宗教信仰是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但是宗教具有对人性滋养和修复的一面,它可以修补社会精神文化的裂隙,纾缓现代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紧张,因而不能无视其合理性的存在。比如,宗教思想求善、求和谐”等思想元素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中“

因而获得了人们的认同。此外宗教界广泛开展的社会慈善和公益性服务等,也对青年学生产生了影响。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对普遍性现象的惊异是哲学和宗教产生的共同心理发端。从年龄阶段来看,青年学生是最具有“惊异”特质的一族。尽管哲学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由于他们都以世界的“无限性和整体性”作为思维追问的对象,因此两者的“问题域”也常常重叠。宗教意识里往往渗透着哲学问题。宗教思想中充满着通晓俗界世道的智慧光芒,其中所透射出的哲思引发了大学生对其、“人的“惊异”和崇拜。宗教精神中“民胞物与”

”、“乐善好施”等思想元素,也在一定程度无贵贱

上澄明了被世俗物欲横流所遮蔽的许多思想光亮,使人可以超脱“名缰利锁”的困扰而保持对世界万物的敬畏之心,这些思想元素可资人们汲取许多有益的正能量。基于此,笔者认为:需要摄取宗教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唤醒人们“敬畏精神”的主观自觉。果能如此,尘世间也许就会少一些计较和纷争,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社会由此和谐安乐,岂不善哉!就此意义上,笔者倒是以为,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原则的前提下,人们应该有所开发和具

。备如文中所言说的这种闪烁着光亮的“宗教精神”

[12]

从思想根源来看,转型期的中国当下,中西文化

思潮交汇共时,各种思潮激荡,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价值体许多人的思想坠入了支离和碎片化的样态

系的多元结构,势必会导致一元化价值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和解构,造成价值观体系的紊乱和冲突,引发人们思想和认识的混乱,加剧人们的信仰上的迷茫。在多元价值观格局下,宗教信仰就自然会成为人

[11]”尽管随着教育的普及,人们们多元的选择之一。

的认知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依然无法穷尽对现

实世界各种复杂现象的合理解释。在纷扰的烟火世界里,一些人疏于或无力进行理性的追问,分离和切断了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听命于外在直觉或者“命运”遭遇的摆布,造成了信仰的随意性和社会共同理想的失位,价值观出现了难以言明的“灰色地带”———这是新旧信仰体系转型中所出现的一种价值真空样态,它的存在无疑为宗教在高校的渗透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场域。

3.教育功利化———高校思政教育弱化的影响理想信念的形成,需要社会各种条件的支持。除了经济条件之外,还需要精神文化为其提供价值判断力。回顾历史,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强调“政治性”的内涵,单向度的缺陷已显露无遗。市场经济的思想强调利益最大化,功利性成为了社会思潮的主基调。由于思想文化其功利性最弱,因而在市场语境中,思政教育的付出难以收获“有形”的价值回报,而常被人们所忽略,由此导致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呈现两

。环顾相分离的状况,思政教育成为了“无用之用”,“重业务,轻思想”的取向日益突当下的高等教育

出,这是功利性在高等教育中的现实样态。思政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它影响着业务发展的内容、程度、速度、性质和方向。如若离弃了思政教育,科学技术就会成为一种盲目性的力量。因此,高等教育不能片面以“业务指标”代替“科学性”和“先进,“思想性”依然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性”的全面要求

思政教育始终需要作出前瞻性的引领,为社会提供合

理的竞争范式,使高等教育驶往善的航向。网络宗教存在的问题

反观现实,遗憾的是“现代化”概念常常被偷换

”、“技术化”等硬指标,仿佛拥有了成了“经济化

,“硬指标”物质财富就拥有了真理、价值的话语权

似乎成了唯一的价值衡量尺度。由此导致的进一步后果是:人们的“思想”单向度地蜕化到了“物器层

,灵魂赋形于物质的表层。这势必会导致大学生面”

信仰危机的产生,宗教的乘虚而入也就在所难免。·170·

三、应对高校宗教渗透的对策

1.网络信息管理走向法治:确保国家意识文化形态的战略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主权的重要内涵,宗

教意识与文化安全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广义而言,宗教意识是一种超越具体形制的思想文化。当今网络社会,网络宗教思想信息的流布为大学生提供了

,对大学生思想思维的庞杂的思想材料和“配方”

集中和正确价值观的形塑带来了巨大的干扰,其影

响力不可小觑。宗教思想在高校的随意性传布,不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的纯化。

由此关照本文,笔者认为:需要站在国家意识文化形态战略安全的高度,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管理,构建校园“红色网站”平台,净化校园网络

3.净化网络虚拟校园:涵化高校网络思想文化环境网络宗教存在的问题

党的宗教政策是构建和谐有序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政策依据和指导思想。加强党的宗教政策的宣讲,有助于消除宗教的负面影响,为涵化高校的思想文化环境提供政策引导。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是党的宗教政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策;既不利用政权来推行某种宗教或禁止某种宗教,也决不允许利用宗教来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和社会生活等事务;无论信教或不信教,都应该而且必须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执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此外,党的宗教政策还规定: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因为共产党员是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这一规定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当然,不能把有神论和无神论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党员应该团结信教师生,以图和谐共治。同时,思政教育不能迎合迷信,更不能降低思想高度、价值标准,回避崇高,而应直面问题。

当然,党的宗教政策所言指的“宗教自由”并不等于宗教的自在自流,而是说宗教应该在法律规制的限度内有序运行,法律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制度不允许在高校进行“组织化”的宗教活动。笔者对此的理解是:高校是育人之所、传授新知和思想的精神高地,高校思政教育理应坚持主流价值的主导性原则,倡导“学术有自由,课堂有纪律”的意识自觉,净化校园精神环境,不能为宗教迷信的传播提供时空场域,不能成为宗教传经布道的“讲。此外,应加强对虚拟校园网络信息的管理,对堂”

有害信息及时清理,使“自由信息”与社会的主流价值需要相符合,涵化和优化高校的精神文化环境。,笔者认为:校园网络平台是学校的“虚拟校区”

是实体校区在网络空间的延展,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纯化是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对高校网络宗教信息和传教活动进行有效管理是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此举有学理上的论说、亦有政策上的依据、更有国家文化战略安全上的考量。

4.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强化课堂思想交锋,倡导网上思想互动

传统教条式的思想说教,既不符合思政教育的规律,也无力回应大学生思想的困惑。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信念不可能不教自知、不学自会,用先进思想进行引导才能逐步确立。首要的问题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课程体系中未专设宗教类的通识课程,宗教知识的

·171·

环境,抵制宗教思想“电子鸦片”的侵染。对此,笔者的反思是:在这个思想躁动不居的网络时代,网络思想信息需要过滤,单靠行政的力量已显得十分单薄,走向法治管理是应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治本之策。具体而言,就是要依法依规治理校园网络信息,推动网络信息管理从“行政模式”向“法治模式”转型,依靠法制的力量来确保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主体性地位,这符合法治的精神和民主发展的需要。因此,思政教育需要在法治的路向上,依法管理,规约网络信息的传布,加强网上“巡逻”和“过滤”,保证信息安全,始终引领和涵化社会文化生态的构建,这攸关国家意识文化形态的战略安全。

2.创设网络思政必修学分:强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有效传导教育

知识的匮乏必然会带来迷信思想的泛滥,提高科学认知水平是消解宗教精神麻醉的疗药。罗素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概而言之,科学知识拥有的越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就越小,转而诉诸于迷信宗教思想的可能性就会降低。目前,大学文理学科区隔分野严重,普遍的现象是:理科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文科学生缺乏科学知识,知识结构失重。其后果是:价值乱象使得大学生的思维难以稳定、集中和深化,无法对各色宗教思潮做出理性、科学的评判,使得信仰陷于盲目。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的增长与思想意识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两者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知识只是正确信仰确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知识一旦成为概念化、应付外在性的手段,就难以转化为理想信念的资源和动力,因此正确的思想引领是必不可少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但解释了宗教的本质,而且它最终是用于建构人的、安顿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回归是高校思政教育必然的逻辑选择,也是大学生必修的学分。

笔者以为:创新和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网络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应乎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必然之举。这是因为,流行思潮的片面摄取终究不能,食而不化是造成大学生“精神代替精神“主食”

缺钙”的重要因素。顺应时代发展推行网络教育,辩证把握大学生宗教信仰及其教育,注意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的有机结合,宣传教育与环境治理的双向互动,这是网络新环境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命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创设马克思宗教观网络教育是大学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向度。

[13]

与”中的成员受到集体情绪的习染,进而对宗教产生心理上的趋近感和认同感。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树立防范宗教渗透的意识自觉。这要求心理辅导老师要具有宗教学方面的知识,增强对宗教渗透信息的敏感性,使“心灵家园”成为大学生倾诉思想、交流思想的“柔性”通道;通过心理辅导,以细雨润无声之感化来传导主流价值,以收潜移默化之长效。此外,还应发掘大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感化的组织功能,建立大学生心理工作“服务队”,把思想教育浸润在各种无形的“活动参与”之中,通过各种活动参与,为大学生提供主动及时的心理服务,疏导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上进的心态、科学理性的价值取向,使“心灵家园”成为大学生的心灵归依和灵魂安顿之所,从而降低宗教思想的消极性和神秘性之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当然,还可以建立网上“心灵家,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使心理辅导的维园”

度得以延展到“宗教场域”中去,全方位关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消解宗教渗透对大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1]冼德庆.对广东高校学生宗教观的调查与分J].高教探索,xx(2):132.析[[2][5][7]赵良.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析与对策研究[xx.5,3,12.

[3][11]卢远.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与思想政J].高教探索,xx(1):130-131,131,131.治教育[

[4]M].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xx.2.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以邵一江,王迅.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xx(11):安徽合肥高校大学生为例[44.

[8][9][M].美]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

xx.401,49.北京:华夏出版社,

[10]郑永廷等著.宗教影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xx.42.态主导研究[

[12]M].北京:北京大学版张世英.哲学导论[

xx.8.社,

[13]M].xx.281.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网络宗教存在的问题

(责任编辑

于小艳)

教育普遍缺位。而且,高校思政课教学“炒冷饭”的

,“现象似乎已习焉不察样板戏”模式的教学缺乏真正的思想碰撞与交流,理论空疏,空言说教,这进一步

加剧了师生之间的思想裂隙。君可见:从中学到大学,思政教育课几乎都是在一些“宏论”命题上重复徘徊,在解答大学生所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上,都抽象空。如此武断之说,缺乏应有的泛地归因为“中国特色”

解释力和说服力,其效度日渐式微则无法避免。再者,高校思政课教学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教学流于空洞化、抽象化,难以触及大学生的内在灵魂和深层的思想追问,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厌倦和抵触情绪。既然思想困惑在课堂上无法得到有效的疏解,他们就转而诉诸于网络世界以求答案。此外,在对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文本解读和信息转化中,片面和断章取义式的理解又造成了大学生新的思想困惑和价值紊乱,无益于大学生思维的集中与提升,使其信仰难以固化、灵魂难以安顿。互联网的勃兴,为高校思政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深远意义。单一的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思政教育模式需要转型和重构,这是毋容置疑的。网上思想互动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式的交流互动平台。因此,倡导网上互动、网上思想对碰与交锋,可以全时空地直抵现实问题,回应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疑难,及时进行价值疏导和澄清,提升大学生内在的思想辨别力和免疫力,从而有效挤压和消解各色宗教思潮“灰色场域”的消极影响;在多元价值整合中,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走向理性成熟并迈向更高一级的价值梯度。

5.拓展下位性的思政教育新路径———构建大学生网上“心灵家园”

本文所论及的上述宏观对策,属于上位性的应对之策,主要是在“政治学”的轨道上运作,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传统优势。在新形势下,拓展思政教育新路径,探寻具体性的实施对策则属于下位性的范畴。如:构建大学生“心灵家园”就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新路径。笔者认为:从心理学的微观角度介入,可资思政教育新的元素和力量,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接近

、贴近思想实际、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地气”

因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般而言,人们的期望总是会超过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当“需求”与“满足”存在较大差距时,人们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挫折感”。在此境遇下,一些大学生可能会通过“宗教参与”的方式弥补心理落差。宗教参与作为社会心理参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往往会让置身于“参·172·第五篇、高校网络传教问题研究_方大平

网络宗教存在的问题

政治与法律

高校网络传教问题研究

高校网络传教问题研究

方大平

(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