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统计(平均数)▏沪教版(12)x

平均数

教学内容: P33

教学目标

1、通过来自于学生的口算情况作为研究事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无实物可以对照;知道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2、通过学生亲历计算口算能力的平均数过程中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平均数问题。

3、在探究平均数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探究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口算情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周一我们进行了30秒的口算训练,各小组同学的做对题数统计如下。

(PPT出示)

在30秒内我们班谁答对题数最多?

算一算你们小组答对的总题数。

第几组答对的题数最多?

能够说这组同学的口算能力最强吗? 为什么?怎么办? (小组讨论)

二、探究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交流:用什么方法判断哪一组的口算能力高?

小结:当人数相同时,通过“答对的总题数”来比较判断哪一组的口算能力高。但是当人数不同时,我们一般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每人答对的题数”来比较判断哪组的口算能力高。这样相对来说比较公平。

计算“平均每人答对的题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板书数量关系:平均每人答对的题数=答对的总题数÷人数)

(2)计算自己小组“平均每人答对的题数”

生汇报,师板书在统计表格中。

问:哪个小组的口算能力高?

2、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与意义,探究计算方法

(1)针对学生计算的结果认识平均数

这些结果都是“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这样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数量关系:平均数=总和÷个数)

这里的平均数,反映的是整个小组的口算水平,并不是某个人答对的题数,所以说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所以结果也可以是小数。

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2012年中秋国庆黄金周全国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312.5万人次。

(2)小胖家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电费是85元。

(3)奥运会羽毛球冠军林丹一周平均每天练球时间是13小时。

这些平均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说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吗?

针对最后一个例子谈谈感受(奥运冠军来之不易,平均时间是13小时,有时还超过13小时呢)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能说一说和平均数有关的事例吗?

4、探究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1)选定一个小组的口算情况制成条形统计图出示。

反映这个小组口算能力的平均数在什么位置?(PPT出示)

观察这张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板书:平均数处于一组数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2)情景判断题

①河边的牌子上写“此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巧决定下河走到对岸去。她说:“我身高130厘米,肯定没有危险的。” ( )

小朋友,你们说小巧会遇到危险吗?为什么?

②某小学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李强是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三、综合练习

1、书P33:试一试

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56g,55g,54g,58g,55g,53g,54g。这篮子鸡蛋平均每一个有多重?

估一估:平均每个鸡蛋的重量(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算一算。反馈中交流如何计算又快又好(渗透移多补少)。

2、拓展思维题

(1)小胖和小丁丁进行打靶比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小胖

6环

7环

8环

7环

小丁丁

9环

5环

4环

前三次小红和小亮分别平均每人打几环?

小胖第4枪打了7环,现在小胖平均每次打几环?打了第4枪后,平均数变化了吗?

小丁丁继续发出第4枪,小丁丁有没有可能超过小胖的成绩?小胖打到第4枪,平均数变化了吗?

小结:加入一个数据或减少一个数据,都有可能会使原平均数发生变化。

(2)动脑筋(机动):男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1千克,女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8千克吗?为什么?

(三种可能情况)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概念、意义、取值范围、计算方法等等)

五、布置作业

找找生活中的平均数事例。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平均数 = 总和 ÷ 个数

平均每人做对题数= 做对总题数 ÷ 人数

( _+_+_+_)÷ _